|
是什么制約了智能制造的發展? 生產模式與材料的制約 智能制造以實現“個性化生產”這個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的產品戰略為導向,采用信息技術,將生產中各個環節的數據傳輸到管理系統,通過動態的優化來“提升質量、降低成本、縮短產品交付周期”。 機械剛性制約: 目前很多產業的生產方式,多是對現有的原材料,無論是金屬材料、塑性材料、纖維材料還是半導體材料等,通過一定的切削、成型、編織等工藝進行加工,而這些加工很多在機械上是有制約的。例如制藥,我們不能進行“插單”實現靈活定制化,因為每個批次的藥物需要進行清洗生產環境才能進行另一個生產,很多影響生產質量的參數無法實現在線的調整,這必然會導致產生不良品,而質量迭代需要有批量基礎的數據才能實現提升。 材料科技與制造的融合研究: 智能制造中的3D增材打印技術是中國智能制造的一個熱點,但是,在材料方面、加工速度與成本方面還是有瓶頸制約的。材料科技沒有突破,傳統的生產工藝也無法實現突破。但改進工藝是困難的。一個例子是,數字印刷雖然很好,但是噴墨頭的材料與加工目前沒有創新性進步,國內在這個方向就無法實現制造領域的新進展。其他像油墨技術、黏膠技術、高性能金屬材料、特種纖維材料等,都在各自應用領域存在類似問題。 在基礎和新型材料方面缺乏創新,會導致我們的制造業仍然在這些領域受制于人,無法真正實現制造業的升級,在信息化、自動化方面的能力再強,也無法產生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管理升級的制約 精益生產: “精益”是數字化的基礎,這已經有很多共識,包括現在投入到智能制造項目中的人也會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然而,精益生產的基礎在日本已經數十年,應用到中國智造中,卻顯得有些急功近利。事實上,如果去一些企業,甚至是大企業觀察會發現,在生產制造的質量控制、倉儲物料管理、能源管理、資產維護等環節,仍然存在大量的“浪費”——如果用精益生產的標準去看這些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制造業內部的提升空間仍然是巨大的,僅在現有的生產環節上去挖掘,依然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可以讓企業產品質量得到提升,生產成本得以降低。 組織架構設計: 除了精益生產帶來的收益,面向未來的智能制造,我們還會發現,原有企業的垂直事業部門之組織架構也對智能制造的順利開展形成制約。因為需要信息采集與共享,這里共享的不僅僅是數據,也包括了業務流程的重組與優化。傳統的企業組織架構實際上已經無法滿足新智能制造對于信息流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職責界定、內部決策機制的變化的需求;谶@種現實,打破部門界限,使管理架構向扁平化發展,更為“網絡化”的組織內部信息流才能適應智能制造的網絡互聯特性,否則,就會導致整體系統無法正常運行。 合作戰略: 在智能制造時代,顯而易見的趨勢是,企業不再是個體的競爭,而是企業聯盟的競爭,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壟斷的組織將會在未來的協同中被逐漸邊緣化,而新的商業生態系統正在構建。如何將內部的信息更加有效地分享,新的合作模式如何更加明確地被定義與實踐,都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平臺架構缺乏制約 中國制造進程中,我們重視在可見的硬件方面的投入,但是,在軟件開發平臺方面,我們還有著不少軟肋。智能制造最大的特點在于“集成”特性,而集成就一定會需要基于“平臺”來實現。而像AutomationStudio、西門子的Portal這樣的開發平臺,尤其是Pro-e、Solidworks、CITIA等這種集仿真、設計、制造等于一體的平臺的缺乏,對于智能制造所需的“集成”形成羈絆。 安全風險制約: 安全不僅包括技術性的信息安全問題,也包括管理性的安全問題,包括在法律層面的安全問題。 信息安全風險: 信息安全首先是我們談到的“被攻擊”、病毒防護問題,這些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能夠找得到有效的解決機制。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使用權利界定問題會更加明確,信息作為最重要的資產如何管理、如何協作,仍缺乏法規方面的界定。智能制造中的安全問題曾經在歐洲引起極為廣泛的關注;旧洗蟛糠衷O備廠商都在開發功能安全系統并已經投入應用,而我們對功能安全的投入相對還很少。 這很大程度上緣于我們對安全問題的認識不足。傳統上,我們認為系統安全不會有直接產出。實際上,對于智能制造時代的互聯而言,其中一個單元的安全都會影響其他生產單元,某個機器的停機會造成巨大的關聯浪費,因此集成系統的安全就成為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當然,很多安全問題本身也是因為基礎缺乏,還沒有發展到更高的自動化程度,或者沒有升級到信息化融合的過程。對安全系統的清晰認識還制約著我們的智能制造進程。 智能制造業還需要國家資金、政策的支持,這也是制約因素,但是如果對上述六點限制能夠有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行動,也足以讓我們在智能制造業發展路上走得相對更加扎實些。 上一篇“中國制造”的蛻變之路下一篇智慧工廠撐起智能制造未來 |